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中考常考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更多文章请关注本网站“成语大全”栏目。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汉·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而况教育能不能名副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叶圣陶《桥上》)
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去年弟在京师,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买椟还珠,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一听‘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不禁眉飞色舞。”
他一定是听见了什么好消息,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宋·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茅盾《白杨礼赞》)
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明 朱国桢《涌幢小品 存问》:“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
当时漫不经心,却等事后再去追怀。(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听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明·张岱《海志》:“舟起如簸,人皆瞑眩,蒙被僵卧,懊丧此来,面面相觑而已。”
墙外有数十人,面面相觑,各有惊异之状。(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
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节日的公园里,游人摩肩接踵,十分拥挤。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一切,也正是鲁迅所梦寐以求并终生为之奋斗的!(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明·李贽《焚书·又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
将卫国府库,及民间存留金粟之类,劫掠一空,堕其城郭,满载而归。(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治庖》:“惟鱼之一物,美不胜收。”
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没有同情,没有热,是麻木不仁?还是忘恩负义。(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二部:“刘谊辉把烟头丢到地上,冥思苦想,搜破脑袋也想不出个十全十美的办法来。”
季羡林《赞“代沟”》:“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明 朱之瑜《与冈骑昌纯书二首》:“至于一身之荣瘁,禄食之厚薄,则漠不关心,故惟以得行其道为悦。”
好比看古代或是异国的故事,漠不关心。(叶圣陶《英文教授》)
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一切艺术的道理也是这样,单一必然导致枯燥。而丰富多采、目不暇接则是绝大多数人所欢迎的。(秦牧《菊花与金鱼》)
生花:长出花朵。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她妙笔生花,顷刻写就一篇好文章。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一:“便捉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他理直气壮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
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
土霸打倒,穷苦人见青天。不是两全其美!(梁斌《红旗谱》十八)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李老师冒雨给我补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只这一相形之下,美丑高低,便了如指掌了。(闻一多《冬夜评论》)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明·李清《三垣笔记·崇祯补遗》:“(刘若愚)著《酌中志略》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
鲁迅以笔做刀枪,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弊端。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在这危急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扭转了局势。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汉书·薛广德传》:“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年荒劫大,百姓们不是离家逃荒,流离失所,便是等待饿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诗·周颂·良耜》:“穫之挃挃。积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南朝宋·鲍照《咏史》诗:“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东关外羊毛衖左右,闽粤游民群聚于此,赌馆烟舍,鳞次栉比。(清·王韬《瀛壖杂志》)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唐·李郢《上裴晋公》诗:“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见那些大哥哥还在龙马精神地说话,她也听不出味道,就打了两个哈欠,悄悄溜了出来。(欧阳山《三家巷》九)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四次来游,满天满谷的落英缤纷;树上剩得青叶与绿叶,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周恩来《四次游中山公园》)
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这些寿礼陈列在坤宁宫的东西庑中,琳琅满目。(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入塞者络绎不绝。”
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络绎不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他在这次会议上力排众议,终于使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支持。
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掌声如翻腾的怒海汹涌的扑向台上去,弄得这些丑类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刘白羽《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平平庸庸,无所作为。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録録(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新来的科长,表面很神气,其实是个碌碌无为之辈。
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天久慁公为也。”
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四时随意出游,弦管相逐,流连忘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抬头看见北墙上挂着四幅大屏,草书得龙飞凤舞,出色惊人。(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斑:杂色的花纹或斑点。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以酗酒狎妓之微嫌,遂没其困苦艰难之功业,清朝之赏罚不均,可见一斑。★《清朝野史大观》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国初方列之概,无异平原复生。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长恨歌》一篇,有声有色,可歌可泣。(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感谢那些开天辟地,披荆斩莽的英雄们!只有你们才配承受这最高的幸福,最大的快乐。(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 “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开卷有益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历来提倡多读书,读好书。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海叙不遇》:“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却从来不曾见过象这位蛮子般的那末侃侃而谈,旁若无人的气概。(郑振铎《桂公塘·三》)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夸夸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坐下。”
要脚踏实地地工作,不要夸夸其谈。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体育馆里,一场扣人心弦的排球比赛正在进行着。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宣和画谱》:“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祖孙三代倒做了三朝元老,真可以算得“空前绝后”的了。(清·吴趼人《痛史》第十六回)
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过去现在因果经》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
今儿有人送极新鲜的山鸡,烫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献佛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诗·周颂·执竞》:“斤斤其明。”
他从不为一些小事与别人斤斤计较。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波涛汹涌的海浪,奔腾着,咆哮着,没有尽头。
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1)个体摊贩的收入较多,许多人趋之若鹜,弃工经商。(2)上海龙华一带,旧有桃树极盛,每逢春光好时,游人趋之若鹜。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事情并不象宋福想的那样轻而易举。(杨朔《渔笛》)
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天堑也能飞渡,人力巧夺天工。(吴玉章《庆祝长江大桥通车》)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诗:“自期殒命在春序,屈指数日怜婴孩。”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唐安公美政颂》:“今文儒之盛,其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尔。”
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茅盾《子夜》二)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邹韬奋《抗战以来》
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蒋子龙《好景门》:“食客五花八门,论服饰千姿百态,论肤色黄白都有。”
当然,千姿百态的生活本身又为这种竞赛提供了根本的条件。★秦牧《艺海拾贝·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汉书·王莽传上》:“迫不得已然后受诏。”
他这样做,完全是迫不得已。
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陈太尉初下船时,昂昂然,旁若无人,坐在中间。(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敌军却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杨至城《巧使敌人就范》)
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唐·韦述《两京新记》卷三
破镜重圆从古有,何须疑虑反生愁?(元·施君美《幽闺记·推就红丝》)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刚才婢子费了唇舌,说了许多书名,原是抛砖引玉,以为借此长长见识,不意竟是如此!(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只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臧克家《老舍永在》)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南辕北辙,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宋·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乃墨子于小故一条已能如此,是亦难能可贵矣。(章炳麟《诸子学略说》)
不容易相信。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
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
《晋书·祖纳传》:“仆虽无无,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
现在不知道他怎样,久没有听到消息了,那默默无闻的原因,或者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死完的缘故吧。(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二)》)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
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惊人之举。
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那老尉迟这一去,马到成功。”
只要不轻敌,相信你们一定会马到成功。
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自从他的父亲当上县长以后,他们家每天都门庭若市。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