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以下是一篇关于神态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原指梳妆打扮。后形容女子卖弄姿色(含贬义)。
《后汉书·李固传》:“固独粉饰貌,搔头弄姿。”
我爱他们那既不招蜂引蝶,又不搔头弄姿的朴素本色。(峻青《傲霜篇》)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毕业大家自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鲁迅《朝花夕拾·琐记》)
神态舒适,无忧无虑的样子。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须臾之间,只见戴宗舒眉展眼,便爬起来。”
贾大山《取经》:“数千名农村干部,早早赶到披红结彩的会场上,一个个舒眉展眼,喜气洋洋。”
搔:用手指梳。形容装腔作势卖弄风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之心。”
又开始搔首弄姿,掸掸衣服。★曹禺《日出》第三幕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王柏臣那面也晓得了,急得搔头抓耳,坐立不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1回
形容惊讶的神态。
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朗,气质秀美。
①形容人心神清爽。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七引唐·牛僧孺《续玄怪录·裴谌》:“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长揖而坐,神清气爽,满坐风生,顾眄炜如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二
犹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明·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二折着人脑盖天灵碎,唬的他似醉如痴。”
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
他整天必事重重,若有所失。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1. 这本书让沃伦如痴如醉。
2. 这张脸究竟有什么地方让男人们如痴如醉?
3. 孩子们听故事听得如痴如醉。
4. 他发出如痴如醉的幸福叹息。
5. 那音乐令我如痴如醉般地着迷。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1. 她甜润的嗓子使听众如醉如痴.
2. 她如醉如痴地注重健美。
3. 所有的曲子都使我如醉如痴。
4. 她如醉如痴地爱着他。
5. 她的两位听众听得如醉如痴。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同如醉如狂”。
《孽海花》第七回倾城士女如痴如狂,一条七里山塘,停满了画船歌舫,真个靓妆藻野,炫服缛川,好不热闹。”
形容神态失常,不能自制。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
《初刻白案惊奇》卷二五这些人还指望出张续案,放遭告考,把一个长安子弟,弄得的如醉如狂。”
欲:将要。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七古、近体,豪宕磊落,飘飘欲仙。★清·归庄《顾天石诗序》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茅盾《子夜》:“曾沧海舞着那半段鸦片烟枪,咆哮如雷,一手抢起一只锡烛台,就又劈面掷过去。”
他气得咆哮如雷
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孩儿系深闺幼女,此事俱是父亲失言,弄巧成拙。(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一听‘明保’二字,正是他心上最为关切之事,不禁眉飞色舞。”
他一定是听见了什么好消息,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
形容骄傲的神态。
《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矣。”
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风情张日,霜气横秋。”
众人取笑了一回,见新人老气横秋的那个样子,便纷纷散去。(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形容恐惧不安。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徐信闻言,甚跼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
华甫弄得跼蹐不安,只得拉了定辉去咬耳朵。★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23回
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马辂《国共和谈演义》第六回:“张学良还要解释,蒋早气得七窍生烟,戟指怒目。抗日,抗日,等我死了以后,你再去抗日好了!”
他戟指怒目,义正辞严,出了胸中恶气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灰头土面,带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为马,非唯孤负先圣,亦乃埋没己灵。”
晃大舍送了珍奇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面,瘸狼渴疾,走到家中。(《醒世姻缘》第十四回)
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元·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使小生魂不附体。”
承惊觉,不见诏书,魂不附体,手脚慌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态安闲的神态。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态。
丰度:风采气度。翩翩:洒脱的样子。形容神态举止文雅优美,超逸洒脱。同“风度翩翩”。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四回:“旁观的人,见十余部马车络绎而来,末后一部车上坐着秋谷,精神轩翥,丰度翩翩,香留荀令之裾,粉傅何郎之面,真似灵和疏柳,张绪当年。”
秦凤梧连忙换上,走到着衣镜前一照,觉得自己丰度翩翩,竟是个羊车中人物了。★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
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
《晋书·刘琨传》:“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长叹者也。”
他只好扼腕长叹了
用手握腕,击着手掌。表示很激动、振奋的神态。
扼腕:用手握腕;嗟:感叹。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发出叹息的神态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1回:“于是吏民俱困,都累得扼腕兴嗟,愁眉百结了。”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
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因想起文丞相和谢先生,一般的大义凛然,使宋室虽亡,犹有余荣。(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
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四回)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五回:“对此清凉景界,低唱浅斟,况又池荷盛开,堤柳高荫。”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请你数一数高家究竟有几个象样的人!”觉民从容自若地嘲讽道,仿佛他自己并不是高家的子弟。★巴金《春》三十一
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又延两日,夫妻相继而亡,二子呛地呼天,号啕痛哭。”
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同怆地呼天”。
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回生逼他出兵进城,以致堕敌人之计中,丧师败绩,害他不得为忠臣义士,真可叹真痛恨,怆天呼地而不已也!”
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只见两三个丫头都在那里屏声息气,齐齐地伺侯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指严肃的神态。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中国士人,又有一种岸然道貌,根器特异,别树一帜,以号于众者。★清·邹容《革命军》
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
《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清·邵长蘅《阎典史传》
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魏书·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家人进粥曰:“清官亦知有今日耶?”公夷然自若也。★清严有禧《漱华随笔·鱼盛二公》
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吴荪甫“义形于色”地举起左手的食指在桌子边上猛击一下。(茅盾《子夜》五)
指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
指神态从容,举止斯文。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晋书·隐逸传·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鬓之间,皆有喜色。”
闲暇舒适,无忧无虑。
清·张贵胜《遗愁集·忠义》卷四:“此之谓从容就义也,死是何等事,乃能夫妇同心,又做得如此悠闲自在。”
有许多写“田园生活”的诗和文章把农民生活写得十分悠闲自在,但那其实出于不是农民的士大夫诗人的想象。★蒲韧《二千年间》五
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
《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逮江上之变,生所携及留军用者,亡散累千金,再贫困而意气自如。★清·吴伟业《柳敬亭传》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刘心武《钟鼓楼》:“对嗜好者来说,真有销魂夺魄之感。”
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
唐·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又是在行色匆匆里,一两天要到新汉寿。★冰心《寄小读者》
指以举止、神态传递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悦。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晋书·潘岳传》:“与石崇等诌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若有持锦珍宝而行者,则望尘而拜矣。”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形容描摹得十分生动逼真。
这幅画把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描绘得惟肖惟妙。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犹谓人心思顺,必有投袂而起者。(章炳麟《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身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儿抹脖子’的使眼色,求他遮盖。”
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态。
清·翟灏《能人编·身体》:“豪门送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