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些成语里面含有“鸡”字的吗?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脑筋急转弯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元·《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
孙犁《秀露集·序》:“她的童年结发,饱经忧患,手无缚鸡之力,终年闭门思过、与世从来无争的丈夫。”
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1回:“不是这说贼三寸货强盗,那鼠腹鸡肠的心儿,只好有三寸大一般。”
比喻贪图眼前微小的好处而损害长久的利益。亦作杀鸡取卵”。
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同杀鸡骇猴”。
传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
俗语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指殷勤款待宾客。
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明·烟霞散人《斩鬼传》鼠肚鸡肠,一包粪也存不住,要你何用。”
佛教语。指认凡庸为珍贵。
《万善同归集》卷一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
即汝南鸡。
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听谗信佞,残杀忠良,驱逐正士,播弃黎老,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
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同牝鸡司晨”。
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同牝鸡司晨”。
母鸡报晓。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同牝鸡司晨”。
杀只鸡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四》:“小国寡民而以治天下之道治之,真乃牛刀割鸡耳。”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你这样做就是牛鼎烹鸡
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比喻困难大,波折多。
宋·陆游《书斋壁》诗:“平生忧患苦萦缠,菱刺磨成芡实圆。”自注:“俗谓困折多者谓菱角磨作鸡头。”
这真是菱角磨作鸡头,还是省点心吧
鸡飞走了,蛋打破了。比喻两头落空,一无所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人之无良,舍其旧而新是谋,卒之卵覆鸟亦飞,天之所报亦惨矣。”
只要他一进关抄了咱们的后路,那就鸡飞蛋打,不可收拾了。(周骥良《吉鸿昌》)
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积数日,鸡骨支床,较前尤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
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3回:“又走了一里多路,是一个乡镇了,田里种着菜,篱笆里栽着花,大有‘鸡犬桑麻’光景。”
田里种着菜,篱笆里栽着花,大有鸡犬桑麻光景。(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三回)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你弟兄窝藏强盗,闹了两座军州,自去落草。官府着落地方搜缉,搅得鸡犬不宁!(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六回)
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你真是鸡烂嘴巴硬,不要再强词夺理了
走:跑。鸡乱飞,狗乱跑。形容因极端惊恐而混乱不堪。
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你看前两天那种搜索的样子,只就我们歇宿的那一家客寓,已经是闹得鸡飞狗走,鬼哭神号。”
鲁迅《故事新编·起死》:“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鸡鹜相争,终无了期,虽有文治派之徐世昌,亦奚补乎?(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零二回)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唐·韩愈《上宰相书》)
形容事物零碎细小。
茅盾《雨天杂写》:“则此一特点不能不有一佳名,故拟题曰:‘鸡零狗碎’云尔。”
他见了人就扯些鸡零狗碎的事,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有没有时间听。
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唐·杜甫《缚鸡行》诗:“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鸡虫得失,蜗角争持,闹得天翻地覆,日月无光。(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五回)
比喻故意挑剔。
老舍《老舍自传》第一章第三节:“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
你就是鸡蛋里找骨头也找不出他的毛病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他已经明白鸡口牛后的道理
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北周·庾信《竹杖赋》:“子老矣,鹤发鸡皮,蓬头历齿。”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唐玄宗《傀儡吟》)
形容行军纪律严明,连鸡狗都没有受到惊动。也指平安无事。
宋·彭龟年《止堂集·一八·寿张京尹十首》:“翁见一笑大欢足,鸡犬不惊仁意多。”
文王与子牙放炮起兵。一路上父老相迎,鸡犬不惊。(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八回)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
《诗经·齐风·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晋书·文苑传·赵至》:“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托。”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从今咱们两个撂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形容屠杀残酷,连鸡狗都不能幸免。
《三国志·荀彧传》:“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老舍《吐了一口气》)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晋·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小儿辈厌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
明·李贽《诗画》:“庾翼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为伯英再生。”
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指悼念故人,祭品菲薄。
《后汉书·徐徲传》:“徲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徲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清·无名氏《帝城花样·韵香传》:“以只鸡絮酒酬韵香,韵香必含笑于九泉。”
指着鸡骂狗。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李大嫂子,别指鸡骂狗,倒是谁白吃白喝?”
你有话直说好了,用不着指鸡骂狗。
斗:酒器。准备好一只鸡,一壶酒。原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辞。后也指招待来客。
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升俎豆之馨香,只鸡斗酒。”
比喻贪小失大。
汉·焦延寿《易林》卷八:“争鸡失羊,亡其金囊。”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章吴七总想抓个奸细来‘宰鸡教猴’一下,吴坚和家剑平反对;怕闹得内部更混乱,又怕有后患。”
指简单的酒菜。同只鸡斗酒”。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此非人情,只鸡樽酒,山中未为乏也。”
犹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次日,张氏晓得了,反怪媳妇做格,不去勾搭儿子干事,把一团美意,看做不良之心,捉鸡骂狗,言三语四,影射的发作了一场。”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
指以次充好,混淆优劣。
唐·黄滔《谢试官》伏念鬻鸡为凤,有识咸惊,投砾参琼,良知足鄙。”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
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
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
浩然《艳阳天》第46章:“人家萧长春可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人家是宰相肚子撑得船。”
王朔《人莫予毒》:“你们这些小肚鸡肠的女人,为这么点无关痛痒的小事就可以杀人。”
古代认为雄鸡夜鸣为异常现象,预兆战事。
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这样做味如鸡肋,没有什么意思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岳飞从小立下报国志向,闻鸡起舞,苦练武艺,终于成为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比喻见闻狭隘的人。
《列子·天瑞》:“厥昭生乎湿,醯鸡生乎酒。”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怡堂燕雀,不知后灾;瓮里醯鸡,安有广见。”
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南朝梁·萧绎《金缕子》:“陶犬无守夜之警,瓦鸡无司晨之益。”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真是城狐社鼠,空存无用,何殊陶犬瓦鸡。”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乃谓关公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
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5回:“这艄公好晦气!却不是‘偷鸡不着,反折了一把米’?”
叶圣陶《一个练习生》:“我们白跑一趟,偷鸡不着蚀把米,就是了。”
比喻不务正业。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鸡盗狗的勾当,几时是了;跟随的二位哥哥上山去,却不好?”
成日家偷鸡摸狗,腥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同偷鸡摸狗”。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同土鸡瓦犬”。
比喻极其吝啬的人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1回:“他爹爹名叫卞龙,自称是‘铁公鸡’,乃刻薄成家,真是一毛儿不拔。”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照此说来,你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身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儿抹脖子’的使眼色,求他遮盖。”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
猜到皇上有杀鸡吓猴之意,心中七上八下,半天没有做声。(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
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伊索寓言》
请皇上勿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为小民留一线生机。(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七章:“他们用的是杀鸡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难堪。”
他现在玩的就是杀鸡儆猴的把戏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很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
丹桂岩山鸡舞镜,碧梧岭孔雀开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回)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