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些前后字相同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ABCA式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
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涯几何,宁堪此弃掷哉?(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四回:“果然那些学生忍无可忍,闹出全班散学的事来了。”
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出手还击。
旧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卖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都只为美貌潘安,仁者能仁,一会家心中自忖,谁与俺通个殷勤。★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
慎:谨慎。一天比一天谨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八年于兹,业业兢兢,日慎一日。★《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下》
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老舍《且说屋里》:“擒贼先擒王,把主使人拿住,学生自然就老实了。”
指原是亲戚,又再结姻亲。
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一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
指原是亲戚,又再结姻亲。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偏我不如他,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根脚,又是亲上做亲,况兼他父命。”
自欺:自我欺骗。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八:“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即使表面上搽着“抗战”的保护色,终究是欺人自欺,一无是处。★茅盾《“灭关”与“忘了”》
指一时凑巧或指人更加灵巧
与其说是一般的偶然,更应该说不是单纯的偶然,而是好几个偶然的因素,~碰在一起,就促成了这么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渡边淳一《紫阳花日记》)
真是巧上加巧的事情,稀奇古怪。
指亲戚内部再有儿女亲事。形容关系十分紧密
曾朴《孽海花》第26回:“清后的母亲也是太后的胞妹,结这重亲的意思,全为了亲上加亲,要叫爱新觉罗的血统里,永远混着那拉氏的血统。”
巴金《做大哥的人》:“姑母却以‘自己已经受够了亲上加亲的苦,不愿意让女儿再来受一次’这理由拒绝了。”
指非常困难。
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每逢闲暇,无非敲枰相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不知人间岁月几何。”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涯几何,宁堪此弃掷哉?★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原为佛家语,比喻虚幻无凭。后也比喻胡言乱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九六:“复次善勇猛,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如是所说梦境自性都无所有。何以故?善勇猛,梦尚非有,况有梦境自性可说。”
耳食之徒,如矮人观场,随声赞叹,更梦中说梦。(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一)
瞒也作漫”,欺骗,蒙蔽。瞒着上面,不瞒下面。指通同作弊,不使上级知道。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现在是上头堂官晓得了这桩事情。不瞒老哥说这些事情原是瞒上不瞒下,常常有的,就是家兄及兄弟也常常替人家经手。”
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宋·黄庭坚《戏题小雀捕飞虫画扇》诗)
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所以虽是牛鬼蛇神的妓女,他见了就如海上神仙一般,可望不可即的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八回
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鲁迅《伪自由书 后记》引谷春帆《谈“文人先行”》:“公开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的勾当,举不胜举。”
公开告密,卖友求荣,卖身投靠的勾当,举不胜举。(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引谷春帆《谈“文人先行”》)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我们看问题不能见物不见人
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汉·扬雄《法言·渊骞》:“日闻所不闻,见所不见。”
许多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旧指将帅门第也出将帅。
《南史·王镇恶传》:“旦谓诸佐曰:‘镇恶,王猛孙,所谓将门有将。’”
有子如此,可谓将门出将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
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同见所未见”。
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了,内容还是老一套。
马南邨《燕山夜话 文章长短不拘》:“把一大篇改成几小篇,表面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内容仍旧换汤不换药。”
去了一个段派,复来了一个段派,仍然是换汤不换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话里含有别的意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第一百十回:“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
他似乎话中有话,不知搞的什么名堂。
话里含有别的意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第一百十回:“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
她听出话里有话,怕嚷下去再被人掀出丑来,就咕噜着走了。(冯德英《苦菜花》第十四章)
比喻不恰当的多余的行动。
清 赵翼《陔馀丛考 成语》:“画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陈轸说楚令尹昭阳之言。”
指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参谋长虽然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可是隔行如隔山,和土匪们联络便不如小喜。”
隔行如隔山,我们局外人就是有什么事看在眼里,也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晚清文学丛钞·冷眼观》第十二回)
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一听见有人告诉了,把我吓昏了,才这么着急的顾前不顾后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国家将无法维持下去了。指国家的局势很坏,有亡国的危险。
清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国将不国,这才是糊涂到底呢!”
庄寿香号称名臣,听说在和议开始时,他主张把台湾赠英……国将不国,这才是糊涂到底了呢!(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比喻只顾眼前,不顾今后,缺乏通盘打算。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我们做事不能顾头不顾脚
防:防备。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7回:“可见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
可见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种小人,真是防不胜防。”
叭儿之类,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确是口是心非的所谓“战友”,因为防不胜防。(鲁迅《致杨霁云信》)
把本来错误的东西加以传播,越传越错。
清·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而无如市井仓皇,讹以滋讹,几于三人成虎。”
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
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上·爱妾换马》:“不然,长髯紫衣,怪诞幽显之说,何其骇异哉?后人又不考而吟咏焉,讹以传讹也。”
如其不经审判,恐愚民讹以传讹,借词煽动,其乱愈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
比喻兄弟相残。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生死由来一样情,豆萁燃豆并根生;存亡姊妹能相念,可笑阋墙亲弟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比喻不必要的重复。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晋魏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写文章应该简洁明了,不要床上安床,使人不得要领。
对态度强硬者,绝不屈从,对好言好语,可以听从。形容个性顽强,不怕强硬。
清·醉月山人《狐狸缘全传》第三回从来小孩爱戴高帽儿,吃软不吃硬。”
好言好语不听从,态度一强硬,反使屈从了。形容人的外强中干,欺软怕硬。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戴大理嘱咐他的一番话,说胡统领的为人,吃硬不吃软。”
做贼的人喊捉贼。比喻坏人为了自己逃脱,故意制造混乱,转移目标,把别人说成是坏人。
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贼喊捉贼,明明自己是匪,还扛着剿匪的旗号,到处剿匪。”
这个狡滑的小偷,偷了人家的钱后,还贼喊捉贼,嫁祸于人。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比喻派生、繁衍而出者。同节外生枝”。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善观场者,止于前数出所见,记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后, 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
比喻外表好看,其实不中用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4卷:“却而今没蛇得弄,中看不中吃,要来无干。”
林斤澜《榕》:“花木瓜——中看不中吃。”
指罪恶更为严重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见今县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
王朔《人莫予毒》:“强奸升级到强奸杀人只能使你罪上加罪。”
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也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做冤仇能做毒,少不的一报还一报。”
明儿大伙一人带一根大棒子,用大棒子来审韩大棒子,这叫一报还一报。★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七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明·吴承恩《西游记》:“此一时,彼一时,大不同也。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有一个东西进攻,也有一个东西降他。(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比喻把虚构的事物说得象真实的一样。
浩然《艳阳天》第64章:“孙桂英心里狐狐疑疑的,听马凤兰说的有鼻子有眼儿,也就信了。”
陈忠实《白鹿原》第17章:“可接着又有俩人来报告,说得有鼻子有眼。”
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比喻不炫耀于人。
《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又《诗·郑风·丰》:“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宰相门里还出宰相。旧指名门子弟能继承父兄事业。
《史记·孟尝君列传》:“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上目送之久,谓朱异曰:“可谓相门有相。”(《南史·王训传》)
已经新了,还要求更新。
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语出《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
刑期无刑,古有明训。★孙中山《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六客是玄之又玄的鬼学家。(刘半农《作揖主义》)
为:做。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耶?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隋书·天文志上》:“所以准验辰历,分考次度,其于揆测,唯所欲为之者也。”
他们满以为有了如此强大精良的武器,就可以在别人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峻青《不尽巨涛滚滚来》)
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尔雅·释训》:“式微式微者,微微微者也。”
富庶的河套,是黄河所给的一点点它口里所吐出的,和被它所吞没的比较起来,真是微乎其微了。(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
北齐·颜之推《谚氏家训·序致》:“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清·周中孚《郑堂札记》第三卷:“且自诩为虽创论而无实定论,直床上安床,屋下架屋耳。”
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
今日见了紫菱姐姐飞来飞去,业已奇极;谁知还有海外这些异事,真是闻所未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
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媳。
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同屋下架屋”。
比喻多余和重复。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饶你道有什么事,犹是头上着头,雪上加霜。”宋·黄庭坚《拙轩颂》:“头上安头,屋下盖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六》:“固不必就上面一截起论,为头上安头之说矣。”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唐·韩愈《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敦煌曲·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
犹言头上安头。《景德传灯录·云门山文偃禅师》:“師上堂云:‘諸和尚子,饒儞道有什麽事,猶是頭上著頭。’”
犹言头上安头。比喻多余和重复。
指针对疼痛部位医治,不追究病因。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被动应付,不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
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神:神妙;乎:语助词,表感叹。神秘奇妙到了极点。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庄子·天地》:“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向日闻得古人有“袖占一课”之说,真是神乎其神。(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五回)
数:计算。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方岩记静》:“类似这样的奇迹灵异,还数不胜数,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而尤以春秋为盛。”
我们决不能像旧学校那样,用数不胜数的,九分无用一分曲了的知识来充塞青年的头脑。★《论学习共产主义》
形容极为谦虚。
《庄子·知北游》:“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
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刘胜击着手掌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知道不知道?记住!碰到骑马的敌人,就是先打马后打人!你的意见很好。’★吴强《红日》第九章三七
情愿丢掉生命也要保住钱财。比喻过分贪财,非常吝啬
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51回:“徐良就跳下房来,进了屋子,把十两银子收在兜囊之内,说:‘俺老西舍命不舍财。’”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他是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的老财阀。”
一天比一天厉害。
《新唐书 独孤及传》:“陛下岂迟疑于改作,逡巡于旧贯,使大议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林海音《晚晴》:“但是寂寞的心情却日甚一日,这恐怕是年龄的关系吧?”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