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指平常的人,守常道不变的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描写常人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
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其中自然有古典,为“黄口小儿”所不知。(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
孤独的鸟雏,腐烂的老鼠。比喻微贱而不值得一说的人或事物。
《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剜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后汉书·窦宪传》:“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
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巴金《灭亡》第16章:“她想,万一他有什么好歹,这孤儿寡妇又靠谁呢?”
泛指平庸的人。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
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儿。(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九回)
指人间普通的,平庸的人。
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一折:“我和这等愚眉肉眼难相瞅,凡胎浊骨难相守。”
明·朱有燉《神仙会》第三折:“师傅说了这些炼金丹之道,奴家凡胎浊骨,尚不深晓。”
旧指小贩和差役。泛指旧社会里地位低下者。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通国无不识字的百姓,即贩夫走卒,也都通晓天下大势,民智日进,国力自然日大了。”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吃‘柜台酒’的贩夫走卒,各倚着柜台,人各一碗,悠闲自在。”
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
指粗野鄙俗的人。
明·胡文焕《群音类先〈赛四节记·踏雪寻梅〉》:“今朝乐事古应稀,数瓯满饮,休负明时,村夫俗子,枉营营岂知滋味。”
清·李渔《风筝误·鹞误》:“我虽然不识字,不晓得诗的好歹,只是写得这几行子出的,也不是个村夫俗子了。”
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
明·焦竑《玉堂丛语·行谊》:“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时,尝支驺从入田野间,与村夫野老相语,问疾苦。”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18回:“虽是村夫野老的打扮,眼光却深邃有力。”
布衣:封建时代平民的别称;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古代指一般百姓。
《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隋书·皇甫诞传》:“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雪儿呵,偏则把白面书生奚落。(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
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16回:“咱这老哥子,至今还是个白衣秀士哪。”
白头发的老人和黄头发的孩子。泛指老老少少。
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四折:“仰赖圣德仁慈,白叟黄童,焚香顶礼,俺永享快乐也。”
城乡内外,红男绿女,白叟黄童,联袂往观者,何止千万人!★清·壮者《扫迷帚》第九回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
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凡人的重浊躯体。指尘世之人。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休道是浊骨凡胎,便是释迦佛也恼下莲台。”
大家与玉皇大帝相傲,却不再寻思你这点点子浊骨凡胎,怎能傲得天过。★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七回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这些话,是告诉芸芸众生,到底是有一大部分感觉不敏的。(鲁迅《三闲集·文艺与革命》)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
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我这个无名小卒去办,我感到受宠若惊,兴奋得脸都红了。
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
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24回:“如果圣意反对,则不过牺牲了一个马前卒。”
指外行人。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天竺证悟法师》:“‘祗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说:‘是门外汉耳。’”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
比喻能人老迈,难负重任。
《战国策·楚策四》:“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幕之。”
风雷岁月催人老,峻阪盐车亦自怜。★茅盾《题高莽为我所画像》诗
道家指侍奉仙人的童男童女。后泛指天真无邪的男孩女孩。
唐·徐彦伯《幸白鹿观应制》诗:“金童擎紫药,玉女献青莲。”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金童玉女意投机,才子佳人世罕稀。”
刚一到上海这“魔窟”,吴老太爷的“金童玉女”就变了!(茅盾《子夜》一)
黄发儿童,白发老人。泛指老人与孩子。
唐·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清·李渔《无声戏》第六回:“合郡男人,无论黄童白叟,没有一个不来。”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