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成语大全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找找成语大全 >

形容感受的成语及解释大全

简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形容感受的成语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妙不可言

解释

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出处

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例子

公子侧会其意,一吸而尽,觉甘香快嗓,妙不可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莫可名状

解释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出处

清·张潮《虞初新志·林四娘记》:“少选复出,则一国色丽人,云鬟靓妆,袅袅婷婷而至,衣皆鲛绡雾縠,亦无缝缀之迹,香气飘扬,莫可名状,自称为林四娘。”

例子

这信该收束了,我心中莫可名状,我觉得非常的荣幸!(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一》)

聊以解嘲

解释

姑且用来解释被人嘲笑的事情。

出处

宋·胡仔《苕溪渔隐诗话前集》卷三:“子美困顿于山川,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聊解嘲耳。”

例子

叶圣陶《席间》:“你也只好说这聊以解嘲的话了。”

聊以自慰

解释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出处

汉·张衡《鸿赋序》:“南寓衡阳,避祁寒也……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慰。”

例子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鲁迅《华盖集·通讯》)

沦肌浃髓

解释

沦:深入;浃:通彻。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例子

全座的人都快乐,都象喝着青春之酒,沦肌浃髓全是爱与生意。(叶圣陶《春光不是她的了》)

屡见不鲜

解释

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出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天久慁公为也。”

例子

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

镂骨铭肌

解释

比喻牢记不忘。多用为感激之词。

刻骨铭心

解释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出处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例子

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

刻骨镂心

解释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出处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例子

虽刻骨镂心,难报万一。(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刻肌刻骨

解释

形容感受极深刻。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绍诗表》:“刻肌画骨,迫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例子

此事真可为刻肌刻骨者也。(唐·吴兢《开元升平源》)

扣人心弦

解释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出处

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例子

体育馆里,一场扣人心弦的排球比赛正在进行着。

见景生情

解释

看到眼前的景物,唤起某种感慨。亦指看到眼前的景物,想起应对的办法,即随机应变。

出处

元·宫大用《七里滩》第四折:“不由我见景生情,睹物伤怀。”

例子

老舍《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则女人见景生情,必使跪着顶灯。”

记忆犹新

解释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象刚才发生的一样。

出处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今屈指故交存者十无一二。”

例子

恭王因为皇帝的告戒,记忆犹新,在这些加官进爵的事上,要避把持的嫌疑。(高阳《玉座珠帘》下册)

尽如人意

解释

尽:人;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出处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李艮翁礼部墓志铭》:“然议者但以为恩泽侯挟贵临民,安得尽如人意。”

例子

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了。(矛盾《子夜》十)

惊心动魄

解释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出处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例子

这部战争片中,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

浃髓沦肤

解释

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例子

浃髓沦肤都是病,倾囷倒廪更无诗。(宋·范成大《谢江东漕杨廷秀秘监送江东集并索近诗二首》二)

恍如隔世

解释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个时代。指一种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很大而引起的感触。

出处

宋·范成大《吴船录下》:“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例子

世居浦东的不少孤寡老人,随着居委会组织的“看看浦东新面貌”的活动,见到新矗立的新楼大厦和雄居两岸的大桥,不少人感叹:仅仅三年,却有恍如隔世之感了。

昏头昏脑

解释

形容头脑发昏,晕头转向。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却说八戒跌得昏头昏脑,猛抬头,见丝篷丝索俱无,他才一步一探,爬将起来,忍着疼,找回原路。”

例子

茅盾《当铺前》:“王阿大像当头吃了一棍子,昏头昏脑地不知道怎样才好。”

躬逢其盛

解释

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例子

妹子素日虽有好茶之癖,可惜前者未得躬逢其盛,至今犹觉耿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骨鲠在喉

解释

鲠:鱼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出处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例子

但近来作文,避忌已甚,有时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为人所憎。(《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

感同身受

解释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出处

《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例子

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

感人肺腑

解释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

出处

唐 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记》:“今考其文至论事疏,感人肺肝,毛发皆耸。”

例子

他在会上的发言感人肺腑。

感天动地

解释

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

出处

《列子·黄帝篇》:“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

例子

这个故事真是感天动地的

鬼使神差

解释

使、差:指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出处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四折:“这一场悄促促似鬼使神差。”

例子

正是呢,这是一高兴起灶,鬼使神差来了这些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感人心脾

解释

形容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

出处

清·顾彩《焚琴子传》[琴子]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废书而叹

解释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出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例子

《晋书·潘岳传》:“未曾不慨然废书而叹也。”

耳目一新

解释

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出处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例子

如今一上船,便觉得另是一番风味,耳目一新。(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大梦初醒

解释

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

出处

《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例子

从一九年以来,她才仿佛从大梦初醒似的,又从事于版画了。(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得意忘言

解释

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出处

《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例子

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特别好,总是得意忘言。

动人心弦

解释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出处

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

例子

这是一场动人心弦的比赛。

志得意满

解释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未免志得意满,自繇自主,要另立个铺排,把张家来出景,渐渐把丈人丈母放在脑后,倒象人家不是刘家的一般。”

例子

不料那吴佩孚正在志得意满之时,越发做作得厉害,只回了四个大字:“交叶开鑫。”(陈立德《前驱》七)

言犹在耳

解释

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出处

《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例子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掩鼻而过

解释

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出处

《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例子

他出入乘车,衣着华丽,人们见他却掩鼻而过。

音容宛在

解释

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出处

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饮醇自醉

解释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油然而生

解释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出处

宋朝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例子

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油然而生敬意。

于心何忍

解释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出处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例子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倘然葬江鱼之腹,你别娶新人,于心何忍?”

影影绰绰

解释

模模糊糊,不真切。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我不知怎的,但没人在房里,心里只害怕,恰似影影绰绰,有人在眼前一般。”

例子

余秋雨《霜冷长河·琉璃》:“荒原那边是影影绰绰不知名的伟大工匠,荒原这边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当代女子。”

云开见日

解释

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出处

《后汉书·袁绍传》:“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

例子

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犹如云开见日,举国同庆。

炎凉世态

解释

炎指亲热。凉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三夫人是个女流之辈,只晓得炎凉世态,那里管甚么大道理?”

心安理得

解释

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出处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例子

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来。(鲁迅《病后杂谈》)

心旷神怡

解释

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例子

又登海天阁,见万顷银涛,千山削翠,心旷神怡。(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心荡神摇

解释

指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指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飘飘然。

畏威怀德

解释

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出处

《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例子

虽奉天子明诏来讨不廷,只要畏威怀德,不是贪取土地,致害生灵。(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无地自容

解释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出处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例子

大娘搜捉以出。女乃指福唾骂,福渐汗无地自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

惘然若失

解释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出处

《后汉书·黄宪传》:“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惘然若有失也。”

例子

黄通理惘然若失,无法可施,急忙赶至衙前。(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

头晕目眩

解释

头发昏,眼发花。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例子

王朔《空中小姐》:“我感到一种生活正在迅速向前冲去的头晕目眩。”

头昏脑闷

解释

犹言头昏脑胀。

出处

元·赵明道《斗鹌鹑·题情》套曲:“困腾腾头昏脑闷。”

例子

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禅,常觉得头昏脑闷。★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

头昏眼花

解释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瞿耐庵到任不多几日,不要说别的,但是本衙门的开销,什么差役工食、犯人口粮,他胸中毫无主宰,早弄得头昏眼花,七颠八倒。”

世态炎凉

解释

世态: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

例子

(1)自从家道中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2)他失势之后,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深入人心

解释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

例子

可是总没有这位先生的讲说那样一句句深入人心。(叶圣陶《英文教授》)

赏心悦目

解释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出处

《宋史 范镇传》:“凡可以荡心悦目,不宜有加于旧。”

例子

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神差鬼使

解释

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出处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四折:“这一场悄促促似鬼使神差。”

例子

总是王四穷凶极恶,天理必除,故神差鬼使,做出这样勾当。(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九回)

身不由己

解释

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例子

我到这儿也是身不由己,既然是国家需要,就只好服从分配了。

身临其境

解释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出处

明 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

例子

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似曾相识

解释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出处

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例子

瞿秋白《赤俄之归途》:“忽然有一位似曾相识的女郎跑来,才为我解围。”

酸甜苦辣

解释

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遭遇。

出处

清 李绿园《歧路灯》:“无非为衣食奔走,图挣几文钱,那酸甜苦辣也就讲说不起。”

例子

解放前,王妈妈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解放后她才过上了幸福生活。

食毛践土

解释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例子

食毛践土偏知感,地厚天高乱颂扬。(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

爽心悦目

解释

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如释重负

解释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出处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例子

姐姐如释重负似的松了一口气。(曲波《林海雪原》一)

热泪盈眶

解释

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

例子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邹韬奋《我的母亲》)

若明若暗

解释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出处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例子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非草木

解释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例子

庞涓复问曰:‘然则兄长亦还忆故乡坟墓否?’膑曰:‘人非草木,能忘本原?’先生于吾临行,亦言:‘功名终在故土。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

人非土木

解释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出处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谢荷公公!张协人非土木,必有报谢之期。”

例子

[珠蕊小姐]念我双星如此,则言言金玉也。双星人非土木,焉敢不从!★清·无名氏《定情人》十五

其味无穷

解释

形容含义深刻,使人回味不尽。

出处

宋 朱熹《四书集注 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例子

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那里,还在想着刚才老王说的话,越想越觉得其味无穷。

情不自禁

解释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出处

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例子

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沁人心脾

解释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出处

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

例子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鲁迅《呐喊·社戏》)

情随事迁

解释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出处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例子

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沁人心肺

解释

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

难言之隐

解释

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总觉得无论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总有许多难言之隐的;若要问其所以然之故,却是给妇人女子弄出来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

例子

追问别人的难言之隐是不礼貌的行为。

没齿难忘

解释

没齿:终身。一辈子也忘不了。

出处

唐·李商隐《为汝南公华州贺赦表》:“司马谈阙陪盛礼,没齿难忘。”

例子

遽然拆散更堞怜,何时结草报衔环,没齿难忘感二天。★明·杨柔胜《玉环记·范张别皋》

铭心刻骨

解释

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出处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例子

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

铭心镂骨

解释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

例子

铭心镂骨,无报上天。(唐·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

妙处不传

解释

指精微奥妙的地方不是言语和笔墨所能表达的。

出处

宋·黄庭坚《戏题小雀飞虫画扇》诗:“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铭肌镂骨

解释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端待举  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奔走相告  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 比类从事  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 勃然大怒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 不甘示弱  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 不及之法  指不适用的法规。
  • 不羁之才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 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