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形容感受的成语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公子侧会其意,一吸而尽,觉甘香快嗓,妙不可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
清·张潮《虞初新志·林四娘记》:“少选复出,则一国色丽人,云鬟靓妆,袅袅婷婷而至,衣皆鲛绡雾縠,亦无缝缀之迹,香气飘扬,莫可名状,自称为林四娘。”
这信该收束了,我心中莫可名状,我觉得非常的荣幸!(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一》)
姑且用来解释被人嘲笑的事情。
宋·胡仔《苕溪渔隐诗话前集》卷三:“子美困顿于山川,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聊解嘲耳。”
叶圣陶《席间》:“你也只好说这聊以解嘲的话了。”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汉·张衡《鸿赋序》:“南寓衡阳,避祁寒也……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慰。”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鲁迅《华盖集·通讯》)
沦:深入;浃:通彻。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
《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全座的人都快乐,都象喝着青春之酒,沦肌浃髓全是爱与生意。(叶圣陶《春光不是她的了》)
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天久慁公为也。”
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
比喻牢记不忘。多用为感激之词。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虽刻骨镂心,难报万一。(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七回)
形容感受极深刻。
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绍诗表》:“刻肌画骨,迫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此事真可为刻肌刻骨者也。(唐·吴兢《开元升平源》)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魏巍《东方》第二部第七章:“据说这人最不爱讲话,但那天的几句话,却是那样扣人心弦,感动得自己当时流下了眼泪。”
体育馆里,一场扣人心弦的排球比赛正在进行着。
看到眼前的景物,唤起某种感慨。亦指看到眼前的景物,想起应对的办法,即随机应变。
元·宫大用《七里滩》第四折:“不由我见景生情,睹物伤怀。”
老舍《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则女人见景生情,必使跪着顶灯。”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象刚才发生的一样。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今屈指故交存者十无一二。”
恭王因为皇帝的告戒,记忆犹新,在这些加官进爵的事上,要避把持的嫌疑。(高阳《玉座珠帘》下册)
尽:人;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李艮翁礼部墓志铭》:“然议者但以为恩泽侯挟贵临民,安得尽如人意。”
他稍稍感到天下事不能尽如人意了。(矛盾《子夜》十)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部战争片中,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
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浃髓沦肤都是病,倾囷倒廪更无诗。(宋·范成大《谢江东漕杨廷秀秘监送江东集并索近诗二首》二)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个时代。指一种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很大而引起的感触。
宋·范成大《吴船录下》:“发常州,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于道,恍然如隔世焉。”
世居浦东的不少孤寡老人,随着居委会组织的“看看浦东新面貌”的活动,见到新矗立的新楼大厦和雄居两岸的大桥,不少人感叹:仅仅三年,却有恍如隔世之感了。
形容头脑发昏,晕头转向。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却说八戒跌得昏头昏脑,猛抬头,见丝篷丝索俱无,他才一步一探,爬将起来,忍着疼,找回原路。”
茅盾《当铺前》:“王阿大像当头吃了一棍子,昏头昏脑地不知道怎样才好。”
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唐·王勃《滕王阁序》:“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妹子素日虽有好茶之癖,可惜前者未得躬逢其盛,至今犹觉耿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鲠:鱼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但近来作文,避忌已甚,有时如骨鲠在喉,不得不吐,遂亦不免为人所憎。(《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
使人内心深深感动。
唐 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记》:“今考其文至论事疏,感人肺肝,毛发皆耸。”
他在会上的发言感人肺腑。
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
《列子·黄帝篇》:“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
这个故事真是感天动地的
使、差:指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四折:“这一场悄促促似鬼使神差。”
正是呢,这是一高兴起灶,鬼使神差来了这些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形容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
清·顾彩《焚琴子传》[琴子]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晋书·潘岳传》:“未曾不慨然废书而叹也。”
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北齐 魏收《魏书 河南王传》:“齐人爱咏,咸日耳目更新。”
如今一上船,便觉得另是一番风味,耳目一新。(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
《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从一九年以来,她才仿佛从大梦初醒似的,又从事于版画了。(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特别好,总是得意忘言。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
这是一场动人心弦的比赛。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未免志得意满,自繇自主,要另立个铺排,把张家来出景,渐渐把丈人丈母放在脑后,倒象人家不是刘家的一般。”
不料那吴佩孚正在志得意满之时,越发做作得厉害,只回了四个大字:“交叶开鑫。”(陈立德《前驱》七)
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他出入乘车,衣着华丽,人们见他却掩鼻而过。
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唐 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宋朝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我油然而生敬意。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十六出:“若如此,杨公命尽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监斩他,于心何忍。”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倘然葬江鱼之腹,你别娶新人,于心何忍?”
模模糊糊,不真切。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我不知怎的,但没人在房里,心里只害怕,恰似影影绰绰,有人在眼前一般。”
余秋雨《霜冷长河·琉璃》:“荒原那边是影影绰绰不知名的伟大工匠,荒原这边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当代女子。”
拔开云雾,见到太阳。比喻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到来。也比喻误会消除。
《后汉书·袁绍传》:“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
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犹如云开见日,举国同庆。
炎指亲热。凉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三夫人是个女流之辈,只晓得炎凉世态,那里管甚么大道理?”
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到后来忘却了真,相信了谎,也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了起来。(鲁迅《病后杂谈》)
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又登海天阁,见万顷银涛,千山削翠,心旷神怡。(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指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指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飘飘然。
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虽奉天子明诏来讨不廷,只要畏威怀德,不是贪取土地,致害生灵。(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夙宵战怖,无地自厝。”
大娘搜捉以出。女乃指福唾骂,福渐汗无地自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象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后汉书·黄宪传》:“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惘然若有失也。”
黄通理惘然若失,无法可施,急忙赶至衙前。(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
头发昏,眼发花。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
王朔《空中小姐》:“我感到一种生活正在迅速向前冲去的头晕目眩。”
犹言头昏脑胀。
元·赵明道《斗鹌鹑·题情》套曲:“困腾腾头昏脑闷。”
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禅,常觉得头昏脑闷。★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瞿耐庵到任不多几日,不要说别的,但是本衙门的开销,什么差役工食、犯人口粮,他胸中毫无主宰,早弄得头昏眼花,七颠八倒。”
世态: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
(1)自从家道中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2)他失势之后,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且君新得诸侯,非有存亡兴灭之德,深入人心,恐诸侯之兵,不为我用。”
可是总没有这位先生的讲说那样一句句深入人心。(叶圣陶《英文教授》)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宋史 范镇传》:“凡可以荡心悦目,不宜有加于旧。”
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四折:“这一场悄促促似鬼使神差。”
总是王四穷凶极恶,天理必除,故神差鬼使,做出这样勾当。(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九回)
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我到这儿也是身不由己,既然是国家需要,就只好服从分配了。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明 袁宏道《八识略说序》:“向非身历其境,恶能穷其边崖,指其归宿者哉!”
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瞿秋白《赤俄之归途》:“忽然有一位似曾相识的女郎跑来,才为我解围。”
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遭遇。
清 李绿园《歧路灯》:“无非为衣食奔走,图挣几文钱,那酸甜苦辣也就讲说不起。”
解放前,王妈妈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解放后她才过上了幸福生活。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食毛践土偏知感,地厚天高乱颂扬。(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
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姐姐如释重负似的松了一口气。(曲波《林海雪原》一)
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姚雪垠《李自成》:“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邹韬奋《我的母亲》)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庞涓复问曰:‘然则兄长亦还忆故乡坟墓否?’膑曰:‘人非草木,能忘本原?’先生于吾临行,亦言:‘功名终在故土。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谢荷公公!张协人非土木,必有报谢之期。”
[珠蕊小姐]念我双星如此,则言言金玉也。双星人非土木,焉敢不从!★清·无名氏《定情人》十五
形容含义深刻,使人回味不尽。
宋 朱熹《四书集注 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那里,还在想着刚才老王说的话,越想越觉得其味无穷。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宋·林洪《冷泉亭》诗:“一泓清可沁诗脾。”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鲁迅《呐喊·社戏》)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
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总觉得无论何等人家,他那家庭之中,总有许多难言之隐的;若要问其所以然之故,却是给妇人女子弄出来的,居了百分之九十九。”
追问别人的难言之隐是不礼貌的行为。
没齿:终身。一辈子也忘不了。
唐·李商隐《为汝南公华州贺赦表》:“司马谈阙陪盛礼,没齿难忘。”
遽然拆散更堞怜,何时结草报衔环,没齿难忘感二天。★明·杨柔胜《玉环记·范张别皋》
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记。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明·李开先《林冲宝剑记》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
铭心镂骨,无报上天。(唐·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
指精微奥妙的地方不是言语和笔墨所能表达的。
宋·黄庭坚《戏题小雀飞虫画扇》诗:“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斫轮如此用。”
形容感受极深,永记不忘。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