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成语大全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找找成语大全 >

表示欺诈的成语大全

简介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成语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偷天换日

解释

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且说尹子崇自从做了这一番偷天换日的大事业,等到银子到手,便把原有的股东一齐写信去招呼。”

例子

他所玩弄的偷天换日的鬼把戏,早被大家识破了。

甜言蜜语

解释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出处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化一盏茶吃,你可是甜言蜜语的,出家人那里不是积福处。”

例子

卞福坐在旁边,甜言蜜语,劝了一回。(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偷梁换柱

解释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

例子

他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法,将别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

欺上瞒下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例子

刘玉民《骚动之秋》第六章:“县委做过明确决定,有人就敢欺上瞒下无法无天!”

欺上罔下

解释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

出处

唐·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例子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38卷:“此恐不然,只当时子孙欲得谮窃,故为此以欺上罔下尔,”

瞒神弄鬼

解释

欺骗摆弄别人,背着人在暗中捣鬼。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你又护着他了!你们瞒神弄鬼的,打是我不知道呢!”

瞒上欺下

解释

蒙骗上级,压迫下属和人民。

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至今还不能替老百姓想,瞒上欺下,咱简直不是个人啦!”

例子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现在做官的,哪个不是瞒上欺下,只会做喜鹊,不肯当乌鸦。”

瞒天过海

解释

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出处

清·无名氏《三十六记》:“瞒天过海。”

例子

这么大一件事,被他廖廖数语竟然瞒天过海。

冒名顶替

解释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

例子

《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在的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昧地瞒天

解释

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

出处

明·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拉大旗作虎皮

解释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空头支票

解释

指不能兑现,即取不到钱的支票。比喻不准备实现的诺言。

出处

邹韬奋《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他们以为放出一个‘九年预备’的空头支票,可以缓和空气。”

例子

我知道会上根本没研究她的什么事,心里有些怪黎凤乱开空头支票。(茹志娟《在果树园里》)

口不应心

解释

应:符合。心口不一致。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官人,你昨夜恁般说了,却又口不应心,做下那事!”

例子

你答应了不卖书,怎么又口不应心,卖了呢?

假虎张威

解释

犹言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狐假虎威

解释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例子

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花言巧语

解释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出处

《朱子语类》:“‘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

例子

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有一语以包括之,曰:可恶罪。(鲁迅《而已集·可恶罪》)

故弄玄虚

解释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出处

韩非《韩非子 解老》:“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例子

我们说话、办事,都要实实在在,不要故弄玄虚。

翻黄倒皂

解释

犹言颠倒黑白。

出处

明·康海《鲍老儿·秋日闲情》套曲眉来眼去,唇三口四,泥烂油滑,翻黄倒皂,呼风唤雨,搦雾抟沙。”

尔虞我诈

解释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例子

资本家之间也都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相互倾轧。

尔诈我虞

解释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例子

团结要是真正的团结,尔诈我虞是不行的。(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盗名欺世

解释

盗:窃取;名:名誉;欺:欺骗。窃取名誉,欺骗世人。

出处

《宋史·郑丙传》:“近世士大夫有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

例子

他冒用别人的著作作为评级提薪的资本,这种盗名欺世的卑劣做法,使他的声誉扫地。

颠倒阴阳

解释

犹言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例子

我们不能干颠倒阴阳的事情

此地无银三百两

解释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出处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例子

他极力说这事与他无关,可脸却红红的,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装疯卖傻

解释

故意装成疯疯癫癫,傻里傻气。

出处

程道一《庚子事变演义》:“打算装疯卖傻,充作神仙附体,杀此一龙,自己便可即位。”

例子

那是国民党白鬼子的天下嘛,我就给他个装疯卖傻、一问三不知。(王愿坚《三张纸条》)

自欺欺人

解释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出处

《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例子

有人说中国的实业就会借此促进,那是自欺欺人之谈。(鲁迅《两地书·二九》)

招摇撞骗

解释

撞骗:寻机骗人。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出处

《清会典事例·七四八·刑部·吏律职制》:“学臣应用员役,傥有招摇撞骗及受贿传递等弊,提调官不行访拿究治者,亦交部议处。”

例子

只是奴才们在外头招摇撞骗,闹出事来,我就耽不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六回)

诈哑佯聋

解释

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出处

《群音类选·官腔类·双忠记·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

遮人耳目

解释

遮:遮掩。遮掩他人视听。指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因为幕友赵大架子被参在内,留在衙门恐怕不便,就叫自己兄弟二大人通信给他,叫他暂时搬出衙门,好遮人耳目。”

例子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这样军机处要帮黄宗汉的忙,就不能不费一番手脚,来遮人耳目。”

指山卖磨

解释

指着山上的石头当磨来卖。比喻事情还没有头绪就过早说出去或答应下来。也指以有名无实的手法进行欺骗。

出处

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第一折:“出来的都关来节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卖磨,将百姓划地为牢。”

例子

他指山卖磨,见雀张罗。★明·徐复祚《红梨记传奇》

装聋作哑

解释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出处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可怎生装聋作哑?”

例子

自己的事为甚么要让旁人摆布,自己还装聋作哑!(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掩人耳目

解释

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出处

《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例子

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掩目捕雀

解释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且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主乎?”

例子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2卷:“谚所谓‘掩目捕雀’。我却不见雀,不知雀却看见我。”

鱼目混珠

解释

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例子

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掩鼻偷香

解释

捂住鼻子去偷点燃的香。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衔玉贾石

解释

给人看的是玉,卖给人的却是石头,义同“挂羊头,卖狗肉”。

例子

这家小店老板经常做些衔玉贾石的买卖,以此发财。

炫玉贾石

解释

炫:夸耀;贾:卖。拿玉吸引人,卖出的却是石头。比喻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出处

汉·扬雄《法言·问道》:“炫玉而贾石者,其狙诈乎?”《新唐书·柳浑传》:“是夫炫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擒,何贼之攘。”

闻雷失箸

解释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出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例子

明·俞琳《经世奇谋》第一卷:“闻雷失箸。”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端待举  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兴办。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奔走相告  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 比类从事  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 勃然大怒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 不甘示弱  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 不及之法  指不适用的法规。
  • 不羁之才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 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