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侠义的成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爱护老人,同情穷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连各房里的姑娘们,都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
仗义:讲义气。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兄慷慨仗义,弟虽力薄,亦可少助之。★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九回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明·无名氏《精忠记·挂冠》:“不能救困扶危,岂可随奸附恶,屈陷忠良?”
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辫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0回:“真正‘己饥己溺’的神情,被述农讥诮了两句。”
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他急公好义,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济、扶:帮助。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们不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剪、除:扫除。扫除恶人与奸人。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0回:“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应济困扶危,剪恶除奸。”
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应济困扶危,剪恶除奸。(清·石玉昆《七侠五义》第六十回)
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
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他对军阀、政客,疾恶如仇。(梁斌《红旗谱》二十二)
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济弱扶倾。”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倘蒙仁慈隐恻,庶有济弱扶倾,希垂顾答审详,望感渠荷滴沥。(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五)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三国蜀·诸葛亮《心书·谨候》)
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央湿,绝少分甘。”
故汉、唐之将,率不以严厉为能,唯捬循士卒、绝甘分少者称焉。(章炳麟《军人贵贱论》)
劫:强取;济:救济。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25回:“ 劫富济贫,自张一帜。”
会因南北统一,所谋未遂,乃想学王天纵的行为,劫富济贫,自张一帜。(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五回)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元·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说实在话,简直是出类拔萃,剑胆琴心。(欧阳山《三家巷》二十)
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佛经中的话。拯救在苦难中的人。
元 王实甫《西厢记》:“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救难观世音。”
金庸《鹿鼎记》:“这名字倒怪,我只听过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做外科医生的能够以肉补肉,以血补血,则救死扶伤,造福人群,岂不大哉!(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
指救助别人,对世事有益。
矜怜悯;恤周济;独老年无子的人。怜悯救助贫苦和孤独的人。
《魏书·高闾传》甄忠明孝,矜贫恤独,开纳谠言,抑绝谗佞。”
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指救援贫苦人家。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讲经文》:“常行慈悲,济贫拔苦,归将有余数不足者,将安乐施厄者。”
举善荐君子事,济贫拔苦圣贤心。★明·无名氏《破风诗》第四折
好生爱惜生灵。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
《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浩:盛大、刚直的样子;气:指精神。指浩大刚正的精神。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元·汤显祖《牡丹亭·言怀》)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
《宋书·谢灵运传论》:“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逾数日得君遂手书,并墨银三百元,资助讼费,高义薄云,感激无量。(章炳麟《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
敢:有胆量。敢于放手行事,敢于承担责任。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5回:“敢作敢当,才是英雄好汉。”
敢作敢当,也是不可不有的精神。(鲁迅《两地书》十八)
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唐·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不见面就罢,一见面就是愤世嫉俗地破口大骂,要不就是针针见血地讽刺不休。(欧阳山《苦斗》四八)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我们今天在没有发达之先,立定扶倾济弱的志愿。”
扶助危难,平定祸乱。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能识人,能爱人才,能为国留得那英雄豪杰,为朝廷扶危定乱。”
能识人,能爱人才,能为国留得那英雄豪杰,为朝廷扶危定乱。(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三回)
溺落水。扶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
扶助正道,除去邪恶。
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
祛去除。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不瞒两位说,老汉平生,最喜欢劫副教授济贫抑强扶弱抱打不平。”
他遇到不公平的事总爱打抱不平。
打击豪绅、地主,贪官污吏,夺取其财物救济穷人。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打日本,反汉奸是天经地义啦,他们又打富济贫,这全对他的劲。”
(李自成)在商洛山中打富济贫,笼络人心,故山中军事机密不易探明。(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回)
比喻起善心,做好事。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
他说三天之内,照着祖爷爷的吩咐送过来。请祖爷爷大发慈悲,代他们打点打点!(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二回)
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至于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大义凛然。”
因想起文丞相和谢先生,一般的大义凛然,使宋室虽亡,犹有余荣。(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成仁取义之理,略知一二。(姚雪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
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宋·李昉《太平广记》:“舍之职责,在乎除暴安良。”
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恶报;至除暴安良,尤为切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
铲除强暴,扶助弱者。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2卷:“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
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佛教认为人应以救助普济他人疾苦为己任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慈悲为怀的康氏母女把她接到了罗宅。”
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11回:“老太爷呀,你再慈悲为怀,也不能学东郭先生哪。”
旧小说中多指打抱不平。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就是你老弟,每月印结分的好,也不过几十两银子,还没有到那“博施济众”的时候,我也劝你不必出这冤钱。(《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不瞒两位说,老汉平生,最喜欢劫副教授济贫抑强扶弱抱打不平。★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续范亭《延安五老》诗:“爱憎分明是本色,疾恶如仇不宽恕。”
他很困惑,也很痛苦,想不到爱憎分明、坚强独立的小睛会怕人“闲话”。(陈若曦《耿尔在北京》)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邹韬奋《经历》:“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任何个人的艰险,是在所不辞的。”
国姓爷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献出生命,在所不辞。(郭沫若《郑成功》第二章)
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自己只是在家中广行善事,仗义疏财。(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
《北史·魏纪四·孝明帝》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只要有人请求帮助,就一定答应。
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往日良朋密友,有求必应。”
110报警台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到老百姓有求必应。
抑:压制;扶:帮助。压制强暴,扶助弱小。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本事》:“勾践之时,天子微弱,诸侯皆叛,于是勾践抑强扶弱。”《汉书·刑罚志》:“而政在抑强扶弱。”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本来是抑强扶弱,互相维持之意。(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
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图报,义无反顾。(华而实《汉衣冠》二)
主持正义者不苟取财物。亦作义不生财,慈不主兵。”
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马周道:“壁上诗句犹在,一饭千金岂可忘也。”(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
1. 泰山压顶也不能改变我英雄本色。
2.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本色虽各有千秋。
3. 艰难和困苦方能显出这位年轻地质学家的英雄本色。
4. 然而电影明星不过是虚构的人物,根本缺乏英雄本色。
5. 两天打鱼,八天晒网
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闻一多《四杰》)
爱护老人,同情穷人。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们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你在此地所为,虽是光明磊落,惜老怜贫,但终于免不了别人以盗匪目之。
周济老人,怜惜穷人。
替百姓除祸害。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心当枭夷。”
自然以为民除害为主。(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
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若得着死难者的热情的全部,便可以追他们的踪迹,杀身成仁了。(闻一多《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兮捐微躯,谁云女妇兮夫弗如?(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疏财:以财物分人。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水浒》中描述了众多杀富济贫、疏财仗义的英雄豪杰的形象。
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同疏财仗义”。
指不避艰险。同水火不避”。
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救邯郸如解倒悬,怎禁得按兵不遣。”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元·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第三出:“你如莫邪刚,并剪快,哀梨脆,琴心剑胆羞姿媚。”
指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
犹言轻财重义。指轻视财利而看重道义。
汉·元王皇后《赐公孙弘子孙当为后者爵诏》:“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
原来汪革素性轻财好义,枢密府里的人,一个个和他相好。★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九
指轻视财利而看重道义。
汉·元王皇后《赐公孙弘子孙当为后者爵诏》:“股肱宰臣,身行俭约,轻财重义,较然著明。”
少时轻侠,数犯公法,长而修改,轻财重义,多所交结。★《北齐书·高乾璺》
指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
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
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同排难解纷”。
巾帼:古代妇女配戴的头巾和发饰,后借指妇女。指女子中的英雄。
《晋书》:“亮遗懿巾帼妇人之饰以辱之。”
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清·湘灵子《轩亭冤·赏花》)
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妨妨害。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
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争闲气,为功名将命亏……常言道才广妨身,官高害已。”
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宋书·武帝纪》:“刘讳足为一世之雄。”宋·苏轼《前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冰心《再寄小读者》:“有许多感想,真不知从哪里说起——先从‘一世之雄’的‘大英帝国’说起吧!”
自以为聪明和英雄。形容妄自尊大。
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他是一个极骄贪的人,以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对的,自己所得的物都是不够的,因之,予智予雄,任性妄为。”
乱世:动乱的不安定的时代;英雄:才能勇武超过常人的人。混乱动荡时代中的杰出人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云气兴起,神龙飞动。比喻英雄豪杰遇时奋起。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魏豹、彭越]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豪杰之文章,云蒸龙变之气,遇感即发,宁容教深浅,商工拙于其间耶?★清·钱谦益《〈顾太史文集〉序》
指汉高祖的《大风歌》。比喻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
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 唐·宋之问《奉和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他激动地唱起大风之歌
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宋·苏轼《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吕志伊《诗史感赋》:“横槊赋诗一世雄,二乔未虏恨东风。”
豪迈雄壮的言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明·焦竑《玉堂丛语·一·文学·丘濬》:“(丘濬)即席联句,动辄数百言。豪言警语,如壮涛激浪,飞雪走雷,去触山而迸发。”
即使他的作品有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言壮语,那么必有大气磅礴,感人极深,指出方向……的革命浪漫主义。(茅盾《老兵的希望》)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北史·张定和传论》:“虎啸生风,龙腾云起,英贤奋发,亦各因时。”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虎啸风生,龙吟云萃,固非偶然也。”
盖世:压倒当世。超出当代所有的人。用以形容非常杰出的英雄人物。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遮莫他盖世英雄,驱兵拥众。”
欧阳山《三家巷》:“你找到了一个盖世英雄的蒋校长。”
儿女:指青年男女。指感情丰富,年轻有为的男女英雄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轶荡旷达。心胸坦白,行为无所拘忌。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卷一英雄豪悍之士,磊落轶荡,出于法度之外,为君者亦当以度外待之。”
骧:腾起。如云涌升,如龙腾起。旧时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汉书·叙传下》:“云起龙骧,化为侯王。”
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汉书·叙传下》云起龙襄,化为侯王。”颜师古注襄,举也。”一本作云起龙骧”。
天下:指中国或世界。全国或全世界的局势动荡不安。
《后汉书·曹节传》:“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方者。”
如今朝廷不明,天下大乱,天子昏昧,奸臣弄权,我等归顺宋公明,且居水泊。(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七回)
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明 孙传庭《官兵苦战斩获疏》:“曹变蛟遵臣指画,与北兵转战冲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无前。”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淮南子·原道训》:“登高临下,无失所秉。”
敌居高临下,我战地不利。(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高宗绍兴十一年》)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形容坚定,不可动摇地站立着。
古华《芙蓉镇》:“抽茎了,长叶了,铁骨青枝,傲然屹立。”
抽茎了,长叶了,铁骨青枝,傲然屹立。(古华《芙蓉镇》)
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
青年一代只有通过生产实践的各种考验,才能百炼成钢。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宋·苏轼《留侯论》)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汉阳民军总司令黄兴,系湖南长沙县人,向来主张革命,屡仆屡起,百折不挠。(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回)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我军下定了背水一战的决心,终于杀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某地抗日烈士纪念塔上的题辞是:碧血丹心,光照千秋。(2)岳飞碧血丹心,抗金报国,却被权臣秦桧害死。
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头苦干的人。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诚以他日救此一方民者,必当赖将来无名之英雄也。”
他做了好事从不留名,甘当无名英雄。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毛泽东《在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入彀:指进入弓箭的射程以内,比喻就范。天下英雄均已就范。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英雄尽入彀,帝王心始快。(清·黄遵宪《杂感》诗)
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灾区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克服洪水带来的困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英雄层出不穷。
《青梅煮酒》三国时期 ,是一个~的年代。
龙乘云而上天,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得势。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夫有云雾之势而能乘游之者,龙蛇之材美之也。”
这对他来说就像飞龙乘云一样。
盖世:压倒当世。超出当代所有的人。用以形容非常杰出的英雄人物。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遮莫他盖世英雄,驱兵拥众。”
欧阳山《三家巷》:“你找到了一个盖世英雄的蒋校长。”
龙乘云而上天,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得势。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夫有云雾之势而能乘游之者,龙蛇之材美之也。”
这对他来说就像飞龙乘云一样。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帅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闲,挫动锐气。’”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这才是英雄本色。’”
1. 泰山压顶也不能改变我英雄本色。
2.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本色虽各有千秋。
3. 艰难和困苦方能显出这位年轻地质学家的英雄本色。
4. 然而电影明星不过是虚构的人物,根本缺乏英雄本色。
5. 两天打鱼,八天晒网
妨妨害。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
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争闲气,为功名将命亏……常言道才广妨身,官高害已。”
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您当时神态是那样地严肃,坦然,眉宇间凛然正气,使我仅有的一点疑问如烟消云散了。”
古华《芙蓉镇》第一章:“一种男子汉的凛然正气,充溢他心头,涨满他胸膛。”
拿:取。像老虎那样跳跃,像龙那样伸爪抓取。形容人身手敏捷或激烈搏斗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就是他帐下那班奔走的健儿,也是一个个有……虎跳龙拿之技。”
壮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安吉州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更来这里觅个甚么?”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郭沫若《屈原》第三幕)
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
彘肩斗酒渡江人,南部莺花每怆神。★吴梅《马鞍山麓吊刘龙洲墓》诗
比喻王业兴盛,英雄会合。
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头苦干的人。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诚以他日救此一方民者,必当赖将来无名之英雄也。”
他做了好事从不留名,甘当无名英雄。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汉·东方朔《答客难》:“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
这么大的钻石,真是举世无双。
比喻王业兴盛,英雄会合。
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灾区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慨,克服洪水带来的困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①比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②指君臣遇合。
《易·干》:“云从龙,风从虎。”
善教他,归厚德,太平时龙虎风云会。★元·马致远《粉蝶儿》套曲
布衣:平民。一个平民成了世间的英雄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敏慧》:“袁绍称郑玄以布衣雄世。”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