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想找一些一开头的成语吗?这是一篇关于“一”开头的成语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个蜂巢里的蜂一下子都飞出来了。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那些小妖,就是一窝蜂,齐齐拥上。”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九章:“他们指着兰花的女婿,议论成了一窝蜂。”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清·戴名世《陈某诗序》:“陈君时时与樵夫渔父野老相狎,一觞一咏,悠然自得。”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书·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共产党人一心一德,忠实执行自己的宣言。”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6回:“娘娘倘有一长两短,小尼岂肯独活。”
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
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西泠韵迹》
他们两个人一见钟情。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一则免楚之患,二则激晋之来,岂非一举两得?(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一回)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必须全面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处理。
一体:一个整体;同心:齐心。比喻关系密切,共同一心。
《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凡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
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宋 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首选,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孝守幸天竺及灵隐,有僧辉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老舍《避暑》:“一动不如一静,心静自然凉。”
一:竟然;寒:贫寒。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赖是同乡复同味,一寒如此遽春还。(元·方回《次韵许大初见赠》诗)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 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眷属:家属,亲属。比喻出于同一流派。
清·康有为《广艺双楫·本汉》:“《孔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
《孔庙》、《曹全》是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清·康有为《广艺双楫·本汉》)
抹煞:勾销。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所以天降奇灾,北拳南革,要将历代圣贤一笔抹煞,此也是自然之理,不足为奇的事。”
我们对每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不能因为他犯了错误,就一笔抹煞他的优点。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汉·王充《论衡·订鬼》:“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俗有一步一鬼之语,却本之《论衡》(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俗语有本》)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清 刘鹗《老残游记》:“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了八月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汤峻岩说:“杀两个叫花子开张!这两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老舍《骆驼祥子》八:“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老舍《骆驼祥子》八)
比喻胡言乱语。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三:“一簧两舌,妄言谄语。”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
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这笔借款由于两江总督沈葆祯的介入,一波三折,拖延甚久。”
本钱小,利润大。
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六回:“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
旧时代的商人有一句生意经:“一本万利”。就是说,出最小的资本,追求最大的利润。(郭小川《一本万利》)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适才有东土大唐差来拜佛取经的一个和尚,倒换关文,却一表非凡。(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
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与曹贼一决雌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什么也没有得到。形容毫无收获。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然日势既暮,寿儿且寄院中止宿,颢亦怀疑,因命寿儿怀袖,一无所得,颢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但现在寻起来,一无所得,想必是十七那夜统统烧掉了,那里我还没有知道被捕的也有白莽。(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宋 张咏《乖崖集》:“鯸鯣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就为罅内战。现在蒋介石拒绝了这个主张,致使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毛泽东《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人命关天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于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战国策·秦策》:“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遇其党必曰:‘非我之才,维吾舅之私。’”。”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刘祁《归潜志》卷七)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管子·枢言》:“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后汉书·冯衍传》:“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
孙犁《文字生涯》:“恐怕还是东方朔说得对吧,人之一生,一龙一蛇。”
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是一秉至公。”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3章:“留下的只是一抔黄土和一片瓦砾……”
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象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际兹一发千钧,全国国民宜各立所志,各尽所能,各抒己见。(鲁迅《二心集·沉滓的泛起》)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子息从来天数,原非人力能为。最是无中生有,堪令耳目新奇。(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批评陶诗,用的正是现在的语言,一鳞一爪,虽然不是全韵,表现着陶诗给予现代的我们的影像。(朱自清《日常生活的诗》)
指吟诗作赋。
《晋书·孙绰传》:“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吟一咏,许将北面矣。”
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他规划的远景不过是一枕黄梁罢了。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7回:“孩子也大了,倘或你父亲有个一差二错,又耽搁住了,或者有个门当户对的来说亲。”
孙犁《白洋淀纪事·嘱咐》:“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可见古人一举一动,莫不令人归于正道,就是游戏之中,也都寓著劝世之意。”
她的一举一动都象个多年的媳妇,麻利,老到,还带着点自得的劲儿。(老舍《骆驼祥子》十五)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1章:“在孙玉厚的主持下,这个多年的大家庭就一分为二了。”
比喻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没有多余。也形容做事踏实。
老舍《骆驼祥子》:“他是愿意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人心齐泰山移蚂蚱还有四两肉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
一个人全部承担,或由一个人始终成全其事。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2回:“一客不烦二主,你不接济他这一步儿,叫他又往那里借去?”
老舍《老张的哲学》:“早饭吃了你,晚饭也饶不了你,一客不烦二主。”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一马当先,继续猛冲猛攻。(姚雪垠《李自成》)
比喻丝毫不浪费。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员一千两银子,好在一钱不落虚空地,将来自有作用。”
乞丐追在后面叫先生!太太!太太!您修子修孙,~……”她当时听了非常窘,回想起来却不免微笑着。★张爱玲《多少恨》
见:见解。偏于一方面的见解。
《论语·述尔》:“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 ,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明·王守仁《语录一》)
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着你这一表人物,怕没有中意的丈夫?”
太子波前妃生子名夫差,年已二十六岁矣,生得昂藏英伟,一表人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孟子·万章上》:“其非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丈夫心地光明,一介不取。(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一回)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唐·韩偓《仙山》诗:“一柱一香洞府开,偃松皱涩半莓苔。”
编者谨掬一瓣心香,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庶作者编者,两蒙其休。(鲁迅《伪自由书·后记》引《申报》副刊《自由谈》
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度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立石墓侧,时人奇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诗:“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仇。”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一弹指顷,已抵东岩。”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不声不响,却是一家之主;女儿中意,老伴点头,也还得听他一锤定音。”
王朔《我是你爸爸》:“有这五十公斤的力量无论打在哪儿别管姿势如何都能一锤定音,敌手不昏也顷刻呆若木鸡。”
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明史·外国传一·朝鲜》:“忠州左右乌、竹两岭,羊肠绕曲,有‘一夫当关’之险。”
《明史·外国传·朝鲜》:“忠州左右乌、竹二岭,羊肠绕曲,有‘一夫当关’之险。”
泛指官职。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都则为一官半职,阻隔千山万水。”
他第一次长安之游,无疑使他的名气更大了,但并没有捞到一官半职。
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细想了想,这事不但无法,而且有理;料是‘一不扭众’,只得点头依允。”
形容水面辽阔,水势浩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2回:“郑州底下黄河开了口子,漫延十余州县,一片汪洋,尽成泽国。”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雅:交往。指短暂的交往。指交情不深。
《汉书·谷永传》:“永奏书谢凤曰:‘永斗筲之材,质薄学朽,无一日之雅,左右之介。’”
明·邹奕《谢沈诚庄》:“交游中有一日之雅者,率不计直,必为善药。”
通通。
曾朴《孽海花》第16回:“心中不知道是盐是醋是糖是姜,一股脑儿都倒翻了。”
茅盾《昙》:“我就一股脑儿告诉了父亲。”
样子完全相同。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
这两件衣服从颜色到款式虽然一模一样,但质量却有很大差别。
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如有班部监司,不才官吏,一笔勾销,永不叙用。(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
一盘散沙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
比喻行动非常迅速。
唐·苏鄂《杜阳杂编》卷中:“且安天下用将帅,如造大舟以越沧海,其功则多,其成则大,一日万里,无所不屈。”
黄焯《记先从父季刚先生师事余杭仪征两先生事》:“章君曰:‘人言一日千里,汝殆一日万里也。’”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他故作闲适,来掩盖他的失意,借这一唱三叹来发发牢骚。
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南齐书·高帝纪下》:“用获拯溺龛暴,一匡天下。”
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
敌人被我们打得一败如水,战士们高兴地欢歌笑语。
一个人做两件事。
《梁书·张充传》:“一身两役,无乃劳乎?”
他一身两役,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一瞑不视,亦已矣。(章炳麟《马良请速开国会》)
发:射出;的:箭靶的中心。一箭就射中箭靶中心。比喻一下子就击中目标或一句话就击中要害。
《晋书·王济传》:“恺亦自恃其能,令济先射,一发破的。”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清·李渔《怜香伴·蹴居》)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同川之甚,千钧系发,复得诸弟与松岑诸君,尽力持护,一成一旅,芽蘖在兹。(章炳麟《致柳亚庐书》)
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郭澄清《大刀记》第16章:“可是而今,他却一反常态,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起来。”
他平时总是有说有笑,今天却一反常态,默不作声。
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把这一干人犯统统收监
相关成语专题: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