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仍是对最佳行为方式的讨论,正因为大舜时时刻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帝尧考察了天下才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将帝位禅让给舜。然而,被天下的读书人所喜欢,是每个人的欲望,而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喜欢美貌的女子,也是每个人的欲望,娶了帝尧的两个女儿,而还是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富裕,也是每个人的欲望,拥有了整个天下,也还是不能解开舜的忧愁;尊贵,也是每个人的欲望,身为天子那样的尊贵,也还不能解开舜的忧愁。这是因为舜并不将“人悦之、好色、富贵”等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舜认为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惟有让父母顺心才能解开忧愁,这就是人生行为方式的选择问题。
人在少年时,仰慕父母;知道爱好美色了,则思念年轻漂亮的了;有了妻子,就会思念家室;入仕作官就会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赏识就会内心焦躁。这些都是人生的各种欲望,但如果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些,而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背离了人生正确的道路。所以本篇就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
“孝”字,本意是继承先辈之志的意思,《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孝”字。西周时,周公告诫其弟康叔说:“元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尚书·康诰》),“友”即悌的意思。《诗经》里也有不少有关孝、悌方面的内容。但自从春秋战国以后,“孝”字逐渐就演变成为一般民众形容“孝顺父母”之意了。当然,“孝”本身也包含有“孝顺父母”的意思,所以孟子在此特别提出“孝顺父母”之意。
推荐古诗:
梁甫吟、
勤政楼西老柳、
白帝、
遣怀、
晚春、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自励二首(平生最恶牢骚语)、
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
推荐诗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按兵束甲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指解除武装,停战言降。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丁俗客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 百念皆灰 种种念头都已消失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得要领 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 不甘雌伏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