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劭的《 汉官仪》 载录的马第伯《 封禅仪记》 ,正是记录了建武年间到东边祭祀上天的典礼的事,每提到皇帝时就称作国家,文章叙述山势峡峭险要、登攀劳累困难的情状非常精细,我喜欢诵读它。文章大致写道:“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常常道路险峭陡峭,就下马步行牵马,一会儿走路、一会儿乘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抬头远望天关,好象从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样。山的高耸,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山的险峻,石壁深远,好似没有道路蹊径。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确实象行走的枯树在摇晃,有的象是白色的石头,有的象是雪。长时间地看着他,白色的物体移动经过树木时,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散开来僵直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带着酒和肉干,到处都有泉水,再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我们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边,山的两侧,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块累累,不能看清它们的尺寸。又直着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弯曲漫长的羊肠小路,名称叫做环道,常常有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的人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的人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象画中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彼乏了,喉咙嘴唇干渴,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时跌跌绊终地双手支撑一下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阴潮的湿土上,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文章又写道:“祭完上天以后,皇上命令众官员按顺序下山,皇上跟在后面。道路拥挤窄小,随从爬着上山坡,站起来举近火把,停下来时也连接不断。随从敲击大石头,石头的声音真是响亮,但却没有谁敲石头跟他相应相和,肚肠鸣叫不能停止,嘴里也不能沉歇而气喘不止,第二天,皇帝的医官询问皇上的身体状况,皇上说:‘昨天上山下山,想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急就会被后边的人踩上,道路险竣危险,但我不劳累。”文章还写道:“东面的山叫做日观,鸡一叫时,就看见太阳将要开始出来了,有三丈多长。秦观那地方可以看到长安,吴观那地方可以望见会稽,周观那地方可以望见齐地。”大致记叙文笔的精细都象这样,可是没有被过去的贤人称引;秦、吴、周三观,也没有人曾经提到过。现在应劭的书有脱漏省略,只有刘昭所补注的《 东汉志》 有这篇文章,也不是全篇了。
推荐古诗: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题桃花夫人庙、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渔翁、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念奴娇(横空出世)、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蚕欲老)、
沈园(梦断香销四十年)、
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
推荐诗句: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把饭叫饥 比喻多此一举。
- 白日见鬼 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博士买驴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即不离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