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从棺椁的事一下子跳到攻伐燕国的事,但孟子的中心思想是连系着的,仍然在围绕着忠于职守这个问题。燕王私自将国家大权让给相国子之,子之也私下接受了燕国的大权,这就是燕王的不忠于职守了,也是燕王没有寻求到最佳行为方式。因此孟子举例说,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你很喜欢他,便不向国君奏准而自作主张地把你的俸禄官位转让给他;而他呢,也没有得到国君的任命就从你手上接受了俸禄官位,这样行吗?当然不行!如果都是这样,整个国家政体就乱套了。所以子哙、子之私下互相授受的事和这个例子是相同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君主,燕国才应该被讨伐。然而,孟子并不是支持齐国去讨伐它,因为当时的齐国,并不是一个施行王道、爱民的国家,它的情形也同燕国差不多,而这样的以暴制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燕国及其燕国人民的问题。所以孟子只有说:“只有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才可以攻伐燕国。”因为要说杀人的话,只有法官才有权杀人,有权判处有罪的人的死刑。如果人人都恣意妄为地杀人,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的秩序。而要维持人类社会的秩序,那就是人人都遵守自己的职责。这与孔子的“正名”原则亦是同一道理。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而只有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标准后,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相互亲爱的关系。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都违背了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是建立不起相互亲爱的关系的。然而,孟子也意识到自己的言论有“文过饰非”之嫌,因为,不论沈同以什么样的身份来问,他毕竟是齐国的一个大臣。所以才有后面的孟子辞职。
推荐古诗:
杜陵叟、
小寒食舟中作、
题乌江亭、
别董大、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春宫曲、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正气歌并序(天地有正气)、
红楼梦十二曲—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
推荐诗句: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笔直书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不敢问津 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