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诗中,最有价值的是感时诗篇。它们几乎是以编年史的方式再现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图景。作者喜欢用近体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写时事,纪事与述怀相结合,用典工切,有沉郁顿挫的风味,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寓于清丽芊绵的词章,悲而能婉,柔中带刚。他的作品多写上层政治变乱,触及民生疾苦者较少。而艺术上缺乏杜甫沉雄阔大的笔力和李商隐精深微妙的构思,有时不免流于平浅纤弱。
韩偓的写景抒情诗构思新巧,笔触细腻。而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浑涵无迹。七律《惜花》写得悲咽沉痛,被人视作暗寓亡国之恨。一些写景小诗如《醉著》、《野塘》,以白描手法勾摹物象,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至于反映农村乱败景象的《自沙县抵尤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寓时事于写景之中,更有画笔与史笔相结合之妙。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韩偓纪事:“偓小字冬郎,义山云:尝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句有老成之风。因有诗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偓,字致尧,今曰致光,误矣。”
(韩偓作《香奁集》写男女之情,风格纤巧。对此历来评价不一。今有明汲古阁刻本《韩内翰别集》1卷,附补遗1卷。另《香奁集》有元刊3卷本和汲古阁1卷本传世。)
“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偓,今世传韩偓《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余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余在秀州,其曾孙和惇家藏诸书,皆鲁公旧物,末有印记,甚完。”
据沈括《梦溪笔谈》——《香奁集》应为和凝所著。
推荐古诗:
鸟夜啼、
中山孺子妾歌、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红楼梦十二曲—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临江仙(壁上红旗飘落照)、
五律(外侮需人御)、
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
推荐诗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首穷经 直至年纪老了还在钻研经籍,犹言活到老,学到老。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笨嘴拙舌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 彼倡此和 和:附和;应和。比喻一方倡导,别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弊绝风清 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 波光粼粼 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