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成语大全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解析

位置:找找成语大全 > 诗词大全> 田敬仲完世家解析

田敬仲完世家解析

查看田敬仲完世家全诗

  公元前386年,齐国世卿田和取代了姜姓国君,成为齐国的新主,从此齐国就由姜姓国变为田姓国。田氏先祖最早来到齐国的是田完(即陈完),他的谥号是敬仲,因名本篇为《田敬仲完世家》,简称《田完世家》。史书又常称此后的齐国为田齐,所以也称本篇为《田齐世家》。

  齐国在春秋时就是个强国,春秋后期渐趋衰落,但根基并未动摇,所以田氏代齐之后,很快又成了战国时代的强国。本篇前半主要记述田氏代齐的过程,以简短记事为主。后半则使用以人物代记事的方法,既突出了人物,又完成了记事任务,一举两得。

  齐威王是本篇中较为突出的人物,作者选择了几个重要事例表现了他的不同寻常。一是严明赏罚。对即墨大夫的重赏,对阿大夫的烹杀,一举震慑了全国,官吏们不敢再文过饰非,使齐国大治。二是重用贤才。文中记述了一段齐威王与梁惠王的谈话,梁惠王以有十枚照夜珠自诩,而齐威王却把自己的贤臣良将视如珍宝,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齐威王对人才的重视。三是善于听取臣下意见。威王和邹忌议论鼓琴与治国,同大臣讨论是否救赵等,都表现了他的这个特点。

  齐宣王是齐国的又一位重要人物。这里突出了他的两件大事,一是任用田忌、孙膑,大败魏军于马陵,使齐国威震一时;二是“喜文学游说之士”。这第二件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举。齐宣王对文学游说之士“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使稷下先后集中了学士“数百千人”,临淄成了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对百家争鸣起了促进作用。齐宣王对文化史的这一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齐湣王是本篇记述的另一个重点。他曾有过一番作为,放弃东帝的称号,征讨宋国的暴君等,都提高了齐国的威望。但他骄傲轻敌,燕相乐毅率五国军队来攻,齐国几乎灭亡。这次惨败使齐国一蹶不振,虽有襄王五年时的田单复齐,但齐国的衰亡已无法挽回了。

  本篇还涉及到一些有名的历史人物,邹忌是着墨较多的一个。他通过鼓琴与齐威王论治国之道,淳于髡(kūn,昆)讽以微言,他能应答如响,都显示出他具有辅国的大才。但他当权后却使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田忌,又表现了他的权势欲。其他人物虽着墨不多,也都各具特色。

  篇末,太史公认为,田氏代齐“非必事势之渐然”,而似乎是在遵循着当初占卜的预兆。既否定历史发展的趋势,又宣扬迷信,古今不少学者对此予以批评是完全应该的。

推荐古诗: 禹庙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渔家傲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念奴娇(凭高眺远)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题潼关楼(客行逢雨霁)帝子歌(洞庭帝子一千里)

推荐诗句: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百废待举  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 百读不厌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向迩  迩:近。不可接近。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把薪助火  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
  • 白衣宰相  指宰相家属中身无名位而仗势擅权的人。